2004年4月29日,国家税务总局等四部委联合发出《关于推广应用税控收款机加强税源监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凡从事商业零售业、饮食业、娱乐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适合使用税控收款机系列机具的行业,具有一定规模和固定经营场所的纳税人”,今后必须按照《通知》的规定购置使用税控收款机。《通知》一出,税控市场启动加速,厂商纷至沓来。
然而,税控市场不同于普通的IT市场,作为国家推动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税控市场有很多独特的地方。企业如果不了解税控市场的特点,很容易陷入迷雾之中。
记得1997年,国家五部委的文件发布时,有关数据表明:全国对税控收款机的需求大约在千万台左右,如果再加上与之配套的相关软硬件、服务等,在3-5年内,税控收款机领域将形成一个至少千亿元人民币规模的市场。这还不包括以后每年新增和更替的几百万台的市场。当时许多大大小小的百家厂商,不管自己的实力如何,也不管税控收款机市场的“深浅”就草率上马,一窝蜂地挤向税控市场。
但是,当时税控产品由于缺少国家统一标准和明确的推广规定,税控收款机生产组织松散、厂商销售服务滞后,再加上其它不规范的因素,税控收款机最终被国家税务总局连续三次发出文件叫停。之后,由国家税务总局和信息产业部发起,成立专门机构起草的《税控收款机国家标准》,并于2003年10月1日起实施。这两个标准以及将要发布的一些实施细则,都是为了规避以前税控市场混乱的局面而制定的,将引导和促使我国税控收款机产业走向规范和健康的发展道路。
1997年前后,国内曾出现过三四百家税控收款机厂商,如今只剩下几家能够坚持下来。现在《通知》出来,面对迅速兴起、骤然放大的税控收款机市场,一些厂商又认为有了新的“奶酪”,而无视税控市场自身的特点,很容易像1997年推广税控试点时一样重蹈覆辙。
《通知》要求厂商必须“具备自主研发、规模生产能力和可靠的销售服务网络”。由此至少可以明确以下两个问题:
拉开参赛者距离
加入到税控收款机市场的厂商,必须在制造规模和供应链管理机制上建立起竞争优势。因为制造规模影响的已不再只是产品成本问题,而是面对突然爆发的市场,在急剧波动的市场需求中,如何高效地迅速响应市场需求的问题。这种市场需求的特点是由其本身具备的政策强制性所确定的。固然每年总有一个稳定的庞大市场需求,但是在局部市场上,在政府推广实施中的任何一个小的环节,诸如部门间协调等方面的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推广的进度突然加快或者突然放慢。如果企业没有建立灵活的供应链管理机制,就会在原材料生产采购、在线成品、库存、在途物流、销售铺货、维修部件等任何一个环节上,出现平静现象或者是库存大量积压,造成的后果是丢掉市场或者资金严重占压。
只有建立了完备的上游配套产业链,建立了灵活的采购和物流体系,建立了完备的生产管理体系,才能够有条不紊的响应税控收款机市场整体或局部的需求。这已经在金税工程二期防伪发票打印机市场中得到了有效验证。映美防伪发票打印机进入中国市场前三甲的奥妙就在于拥有广东江门的大规模制造基地。这个基地实施了世界500强普遍采用的SAP制造资源管理系统,而且构筑了一系列光机电上游部件配套产业链。在税控收款机市场面前,在制造方面有实力、有经验、管理一流的厂商,才有可能进入市场主流。
客户化和服务是关键
客户化能力考验厂商对产品技术和客户需求的理解,考验厂商能否应客户之需,迅速实现面向特定用户群的量身定作,这其中的专业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映美的厂家多年来在试点中积累了丰富的各地各行业应用经验。研发实力加上制造业的功底,再加上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才表现为优秀的客户化能力。这也是新入门的企业需要注意磨练的。
税控市场前景光明,容量巨大,但并不是一个暴力市场。除产品品质稳定之外,服务更是重中之重。《通知》要求“生产企业 或代理商应在其销售税控收款机的地区设立售后服务网点”、“售后服务网点应在接到用户通知后24小时以内完成维修”。这就需要税控厂商有自己的服务网络,那种拎着工具零件箱坐着飞机做客服的方式肯定不行。别说那些临时拼凑的“壳公司”、“小作坊”,这种要求就是对那些以研发起家的税控产品生产企业也是一个考验。如果企业的制造背景不深,不肯潜心培养专业工程人员、打造备件供应平台、树立自有的服务理念,仅仅是买了东家的机壳、西家的
主板、南家的读卡器,再加上自己做些集成和软件开发,靠工人手工装配税控收款机,其结果就不能不令人担忧。
税控市场潜力巨大,对那些有准备、有实力的厂家来讲,可谓前程光明,但个别厂商如果没练好内功就争相涉水,盲目捕捉商机,只怕会被淘汰出局。
|